欢迎访问未来之舟礼仪培训!提供商务礼仪培训 政务礼仪培训 销售礼仪培训 接待礼仪培训 医务礼仪培训 会务服务礼仪培训 小车驾驶员礼仪培训 展厅讲解礼仪培训…
位置:首页 > 更多礼仪知识 > 青少年礼仪
成丁礼仪
发表时间:2018-02-03     字体:【

(未来之舟礼仪培训网)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20世纪30年代就创作了一首《自立歌》,歌曰:“滴自己的汗,吃自己的饭,自己的事情自己干,靠人靠天靠祖上,不算是好汉。”实际上,西方礼仪文化所体现的本质正是强调个人主义因素,强调个人的价值和能力。成丁礼仪恰恰说明西方礼仪文化的这一本质,如今在我国一些大城市,新时代(实际上是受西方文化影响)成年人宣誓仪式与古代传统的成丁仪式有着本质的不同。

成丁是人一生的转折时期,它标志着一个人从少儿已经长大成人,为此古代各民族、各地区都要举行成丁仪式。当然,民族和时代不同,成丁仪式也千差万别。总结下来,包括西方各民族在内的世界各民族、各地区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成丁仪式所要履行的礼仪行为概括如下:(1)耐苦与自制试验,包括肉体与心理的磨练,如古代的斯巴达人要进行定期的鞭抽、棒击,其间男子还不能跪地求饶,以培养坚强的意志;我国基诺族的成丁礼往往是,成年人主要是男子在其毫无防备之时突然被捕捉,并且被押人预先设置的会场,以造成其心理负担,之后再举行仪式,吃宴席。(2)实行肉体手术如文身和割礼,如非洲等地的土著民族。(3)学习民族或部落、氏族代代相传的宗教仪式,如“戏剧舞蹈”的仪式,进行一些神秘的巫术仪式,拜谒神物等等,譬如古希腊人。(4)性行为训练仪式,如世界五大洲各地古代、近代土著民族或部落类似的传统风俗。(5)冠名礼仪,授予新的名字的礼仪,如我国《礼记》中有“男子二十冠而名”的记载。

就我国而言,“男子二十而冠,女子十五及笄”早已成为传统。按照《礼记》所载,古代的成丁礼仪一直沿用,期间男子所要履行的主要程序是:筮日——加三冠——呻三易礼服(于加冠时换)——饮醴酒——受新名——以成人身份见长辈。行了士冠礼后,即可以由“守幼仪”而“理男事”。《大戴礼记》云:“束发而就大学,学大艺焉,履大节焉。”女子到了结婚日,其母亲为她加笄,亦即行“及笄”礼。在我国少数民族中,云南永宁普米族男女的成丁仪式是,男子由其舅舅为他穿裤子,女子则由自己的母亲为她穿裙子。四川凉山彝族则实行“换裙礼”,彝族语曰“撒拉”,俗称“换童裙”,仪式在15—19岁的成年人中间举行,但忌双岁。而瑶族青年传统的成丁礼则以手帕和帽子作为标志,举行“度戒”(“过法”)的宗教仪式,男子一般在16——22岁之间举行。度戒期间,青年男子与戒师同吃同住,不出门,不见天,只能和戒师讲话,入夜授课。度戒时还要搭建一个巫台,年轻人在度戒时发誓:不杀人放火,不偷盗抢劫,不奸女拐妇,不虐待妇女,不陷害好人,不做官欺人,等等。宣誓完毕,戒师掷火于水碗,意为:违誓,命运如同火入水而灭。然后,受戒者全身蜷缩一团,两手交叉紧扣膝盖,置头于双膝之间,从巫台上滚下。至此,度戒过程结束,取得成人资格的男子就可以参加社交活动了。

世界上许多国家都要举行成人仪式,在当代德国,14周岁是人生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,它标志着从少年到青年的一个转折。每年的四五月份,年满14岁的少男少女们都参加“成人仪式”。他们穿戴齐整,由家长、亲友们陪伴,集合于当地的“文化之家”。具体仪式是:先由当地政府负责人或知名人士对这些少男少女们进行传统的教育,主要是讲解一下他们在成人后应负的责任、义务,以及应当享有的权利,教育他们如何遵守社会公德,热爱国家等;接着,家长、亲友们、低年级的学生们走上前来向他们表示祝贺,并赠送鲜花等礼物;中午,全家聚餐,庆贺;晚上,父母亲还要为他们举办舞会。

在非洲许多地方,一些传统的部族也都举行带有原始色彩的“成年节”,这些成年节似乎大同小异,它们在世界其他地区也曾经出现过,有些至今也留存着遗迹。这种成年节有许多共同之处,那就是:到青春期,无论是男是女,都要举行此类仪式,否则就不算是进入成年阶段或成年人的行列。当近代欧洲列强席卷非洲大陆之前,成年节在非洲各地非常盛行,每年旱季来临,村子里十三四岁的孩子在德高望重的长辈的带领下,到森林中某一神秘之地度过一段与世隔绝的日子,这段时光一般是自旱季开始,至雨季来临结束,有些甚至持续数年之久。在此期间,他们绝对与外界隔绝,外人不得擅自进入,因为在各地各村通往“禁区”处设有标记,擅自闯入者将受到严厉的谴责或处罚。至于里面的生活,其实也并不神秘,多是培养毅力,强健体魄等活动,当然每个部落有一定差异,不同的民族由于宗教的不同也许差异很大,但一般都是男女分开(女孩子多是学习纺织,学习如何做一个贤妻良母)。到了临近期满时,还要举行各种严格或神秘的仪式,如“净身”,或者是去河里洗澡,或是要进行彻底的沐浴,将自己的身体清洗干净,有些还在身上涂上彩泥,佩戴装饰品等。最后在与所有人(包括家人)见面时,他(她)的面貌焕然一新,已非过去那个顽童了。

在西方,成人生日礼仪十分隆重,特别是在古代贵族之家。在我国,成人的生日礼,60岁之前叫“过生”,60岁之后叫“做寿”。但时间久了,有些地方认为“十全为满,满则招损”,故有“做九不做十”之分;又有些地方则是,“男做尽,女做满”,亦即“男做九,女做十”。我国民俗还有“三十六岁门槛年,六十六岁是杀年”的说法。这些习俗如今只在民间还有一些遗迹,它们作为文化遗存,将永远留在历史文献里。

中国古代表示成年年岁的专用术语有很多,常见的如“而立”、“不惑”、“知命”,另外不同的年龄还有不同的表示词汇。作为知识性的介绍内容,下列年岁术语涵盖了从出生到死亡的所有时间段。

“汤饼之期” 一般指婴儿出生的第三日,或称“汤饼三期”,特指婴儿出生的三日、满月、百日三个时期。

“初度” 亦即周岁,有时候生日也称为初度,如18岁生日叫“18初度”,60岁生日为"60初度”。

“龆龀” 7—8岁,泛指童年时期。“龆”(音条)与“龀”(音衬)都是儿童换牙之意,亦即儿童脱去乳齿,长出恒齿。旧说男8岁、女7岁换齿,《列子,汤问》云:“有遗男,始龀。”又,《韩诗外传》卷一载:“男八月生齿,八岁而龆齿,十六而精化小通。女七月生齿,七岁而龀齿,十四而精化小通。”

“教数之年” 9岁,亦即开始读书识字的年龄,古时的9岁实际上相当于今天7--8周岁。

“外傅之年” 10岁。古代“外傅”是教导学业的师傅,是相对于在大户人家掌管教养事情的保姆——“内傅”而言的。《礼记·内则》:“十年,出就外傅,居宿于外。”

“总角” 泛指童年。“角”,小髻;卯,儿童的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,《诗·齐风·甫田》:“总角卯兮。”《礼记·内则》:“拂髦,总角。”郑玄注:“总角,收发。”后来就用“总角”代指童年时代。《陶潜·荣木诗序》云:“总角闻道,白首无成。”

“垂髫” 亦泛指童年。“髫”,旧时指小孩子下垂的头发,《后汉书·伏湛传》:“髫发厉志,白首不衰。”

“舞勺之年” 指13岁。“舞勺”是古代儿童学的一种乐舞,僻L记·内则》云:“十有三年,学乐,诵诗,舞勺。”勺即箭,它是古代一种管乐器,后来以“舞勺之年”用作童年的代称。

“束发” 泛指青少年,古代男孩子成童时束发为髻,“束发”就成了“成童”的代称,“成童”是年龄比较大的儿童,古代对于成重的具体年龄有较大的争议,一般是8—15岁,这一阶段在古代是学习各种技艺的年龄,《大戴礼记·保傅》载:“束发而就大学,学大艺焉,履大节焉。”

“及笄” 指女孩子15岁。“笄”本意指簪子,后特指女子到了可以盘发插笄的年龄,亦即成年,所谓“及笄”、“笄年”。《仪礼·士婚礼》云:“女子许嫁,笄而醴之,称字。”是为发笄。《士冠礼》载:“皮弁笄,爵弁笄。”是为弁笄。《礼记·内则》载:“女子……十有五而笄。”郑玄注:“笄女之礼,犹冠男也。”旧时称女子到了15岁为“及笄”,亦即到了可以出嫁的年龄。

“破瓜之年” 指16岁的少女,旧时文人拆“瓜”字为两个“八”字,亦即16岁,文学作品中所用来特指女子。《通俗篇·妇女》:“宋谢幼磐槃词:‘破瓜年纪小腰身。’按俗以女子破身为破瓜,非也。瓜字破之为二八字,言其二八十六岁耳。”

“待年” 指女子成年待嫁。《后汉书·曹皇后纪》:“操(曹操)进三女宪、节、华为夫人,聘以束帛玄缥五万匹,小者待年于国。”李贤注:“留住于国,以待年长。”后称女子未许嫁为“待年”。

此外,待年又称“待字”,《礼记·曲礼上》:“女子许嫁,笄而字。”古代女子成年后才能许嫁命字,故“待年”亦称“待字”,所谓待字闺中。

“弱冠” 指男子20岁左右,是可以结婚的年龄。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,“弱”指年少。《礼记·曲礼上》云:“二十曰弱,冠。”《后汉书·胡广传》:“终、贾扬声,亦在弱冠。”终军18岁请缨,贾谊18岁为博士,皆未满20岁。

“有室之年” 男以女为室,女以男为家,亦即结婚之年。古代“有室”特指男子娶妻,《礼记·曲礼上》载:“三十曰壮,有室。”郑玄注:“有室,有妻也。”

“而立” 指30岁。《论语·为政》载:“三十而立。”《聊斋志异·长清僧》云:“友人或至其乡,敬造之,见其人默然诚笃,年仅而立。”

“不惑” 原意是遇事能够明辨而没有疑惑,但由于《论语·为政》有“四十而不惑”之句,后来就用该词作为40岁的代称,应璩《答韩文宪书》云:“足下之年,甫为不惑。”

“知命” 指50岁。这里的“命”为天命之意,《论语·为政》里有“五十而知天命”,意思是说到了50岁才懂得天命,后来就用该词作为50岁的代称。

“艾” 50岁,泛指老年人。“艾”别称“家艾”、“艾蒿”,菊科草本植物,颜色苍白,故古代用以对老年人的尊称。《礼记·曲礼亡》有:“五十曰艾。”孑L颖达疏:“发苍白色如艾也。”

“杖家之年” 亦指50岁。“杖”指手杖、拐杖,《礼记·曲礼上》载:“大夫七十而致事,若不得谢,则必赐之几、杖。”《礼记·王制》云:“五十杖于家,六十杖于乡,七十杖于国,八十杖于朝;九十者,天子欲问焉,则就其室。”后来就用“杖家”表示50岁。

“杖乡之年” 指60岁,如上面《礼记·王制》所讲的“六十杖于乡”。任防《答到建安饷杖》诗云:“劳君尚齿意,矜此杖乡吟。”

“花甲” 也指60岁,所谓“六十花甲子”,古人以干支名号错综参互,称“花甲”。计有功在《唐诗纪事》卷66中载:“(赵牧)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,对酒曰:‘手挼六十花甲子,循环落落如弄珠。”’后来就用“花甲”泛指年满60岁的人。

“耆”、“耆老”、“耆年” 亦指60岁,泛指老年。“耆”是老的意思,古人将50岁称为“艾”,60岁为“耆”。《礼记·曲礼上》云:“五十曰艾,服官政;六十曰耆,指使。”《荀子·致士》:“耆艾而信,可以为师。”“耆老”、“耆年”都是指老年人。

“下寿” 相对于“中寿”、“上寿”而言,指60岁(《庄子·盗跖》),一般指60岁的生日庆祝。亦有指80岁一说(《左传·僖公三十二年》“中寿”孔颖达疏)。

“杖国之年” 70岁,这里的“国”指古代的城邑,后以“杖国”代称70岁。上官仪《代刘幽州请致仕表》载:“杖国之年斯及,夜行之惧载深。”

“古稀”、“古希” 指70岁,杜甫《曲江》诗云:“酒债寻常行处有,人生七十古来稀。”

“杖朝之年” 特指80岁。

“中寿” 80岁,一般指80岁的生日庆祝。《庄子·盗跖》载:“中寿八十。”不过亦有其他说法,如70岁(《淮南子·原道训》云:“凡人中寿七十岁。”)、100岁或90岁以上(《左传·僖公三十二年》孔颖达疏,“中寿百”、“中寿九十以上”等)、60岁(《吕氏春秋·安死》载:“中寿不过六十。”)等。

“大耆” 指80岁以上,泛指老年人。

“皓首”、“自首” 指老年。《后汉书·吕强传》载:“故太尉段颖,武勇冠世,习于边事,垂发服戎,功成皓首。”

“耄耋”、“耄耋之年” 指八九十岁的老人,亦泛指老年。“耄”指八九十岁的年纪;“耋”指七八十岁的年龄

“上寿” 最高的年寿,指100岁或百岁以上。《左传,僖公三十二年》孔颖达疏:“上寿百二十岁,中寿百,下寿八十。”《左传,昭公三年》“三老”孔颖达疏:“上寿百年以上,中寿九十以上,下寿八十以上。”亦有不同的说法,如《庄子·盗跖》云:“人上寿百岁,中寿八十,下寿。”

“‘鲐背’’、“鲐老’’、“鲐背老人’’、“台背’’、“骀背’’ 长寿老人。“鲐”是鱼类鲭科,又名“鲭”、“油筒鱼”、“青花鱼”等,该种鱼类腹白色,背青色,体侧上部有深蓝色波状条纹。“鲐背”是讲老人的背皮上生长了如鲐鱼背一样的斑痕,因此指年老之人。《尔雅·释诂》:“鲐背……寿也。”郑蜗《津阳门》诗云:“笑云鲐老不为礼,飘萧雪鬓双垂颐。”

“期颐” 百年,泛指老年。《礼记·曲礼上》载:“百年日期,颐。”郑玄注:“期,犹要也;颐,养也。”孙希旦集解:“百年者饮食、居处、动作,无所不待于养。方氏悫曰:‘人生以百年为期,故百年以期名之。’”后来就用“期颐”一词特指百岁。苏轼《次韵子由三首》云:“到处不妨闲卜筑,流年自可数期颐。”

“花甲重开” 120岁的老人,泛指老年人。 “古稀双庆”即两个70岁,也就是140岁,泛指高寿的人。

成年礼仪或曰成丁礼仪在我国古代主要是加冠礼(男子)和及笄礼(女子),这在其他少数民族中也普遍盛行。除此之外,还有穿裤和换裙礼(如云南永宁普米族人和四川凉山彝族人)、文身(我国傣族男子及非洲一些部族),、染齿(傣族女子)或凿齿等礼仪,它们也是标志由少儿到成年的标志性的仪式

(本文转自网络。咨询礼仪培训事宜,欢迎致电北京未来之舟礼仪培训机构:010-65721174)

 
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成年礼俗之男子冠礼